這是一部讓我感動莫名的電影. 它是一部有關電影的紀錄片, 有關金馬獎50年來的得獎電影, 和每個時期參與投入台灣電影的人(製片, 導演, 明星, 電影製作團隊成員, 影評家, 影迷...), 它有關台灣, 和在這土地上發生過的大事...
片中依照時間順序, 配合台灣當時政經社會的事件現象, 與電影發展及表達觀點, 做交叉演述. 現實社會中的新聞報導片段和每個得獎電影的畫面, 故事, 對白, 配樂和金馬獎頒獎典禮的片段, 交錯剪接. 有背後的時代意義, 有溫馨懷舊, 有傷心悲憫, 有忿怒衝突...
有時候真不知道是在看電視新聞報導還是在看電影片段. 電影與現實生活的彼此對照與對話, 引人深思, 手法極盡完美...是的, 拍電影不能離開社會人群. 歷年許多導演的努力關心台灣, 表達個人觀點, 片中幾個男人談電影講台灣, 希望台灣未來更好, 竟然會掉下淚來, 著實令人感動.
電影看到中間, 發現許多陌生的片名, 導演和社會事件... 然後豁然明白那段我忽略國片的缺席時間, 是因為我正在越南努力創業呀!
片尾之前桂綸美(她也是全片的旁白者)以金馬獎大使的身分, 建議年輕的觀眾朋友留在電影院裡, 除了娛樂之外, 要看一看與生命有感觸的電影... 我不年輕, 但是我直想點頭說"會"!
最後的結尾是許多導演和演員ㄧㄧ向鏡頭說謝謝(我不知道是跟金馬獎說, 還是跟觀眾說?). 不過最後在跑完工作人員表後, 銀幕打出: "謝謝您, 我們會繼續拍電影"的字幕... 我突然覺得自己做為一個觀眾, 蠻有一點點偉大的... 呵呵!
看完這部電影的幾天內, 我的腦裡盡是金馬獎主題曲的旋律, 原來它也是洗腦音樂哦! 哈哈!
以下是我自己做的重點和片名筆記, 愛看電影, 關心華語片的朋友們, 可以參考檢閱一下:
- 金馬獎起初與金色的馬無關, 而是指金門馬祖, 旨在為老蔣祝賀生日!!!
- 國歌
- "梁山伯與祝英台" (凌波)
- "蚵女" 與 "養鴉人家" (唐寶雲) - 台灣農漁業
- "一個女工的故事" (陳秋霞) - 台灣轉為加工業
- 瓊瑤小說愛情文藝系列電影 (二林二秦) - 滿足當時女工生活沈悶的浪漫想像
- 武俠拳腳片 - 適合男生的假想英雄天地
- 政宣愛國片"英烈千秋"(柯俊雄), "筧橋英烈傳", "八百壯士" (林青霞), "梅花" (張艾嘉) - 美國與我們斷交, 鼓吹國家意識.
- 老蔣去世後, 效法奧斯卡, 做了頒獎典禮的轉型
- "汪洋中的一條船" (秦漢), "小城故事" (阿B) - 勵志故事, 溫馨小品
- "錯誤的第一步", "女性的復仇" (楊惠姍), "邊緣人" - 美麗島事件, 開始了社會寫實片的年代
- "光陰的故事", "小畢的故事", "海灘的一天", "看海的日子" - 省籍意識, 小成本製作的新寫實電影
- "兒子的大玩偶", "恐怖份子", "童年往事", "搭便車" (孫越+劉瑞琪) - 解嚴前的寫實諷刺電影
- "稻草人", "香蕉天堂",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悲情城市" (侯孝賢, 梁朝偉), "三個女人的故事" - 解嚴, 野百和學運, 蔣經國逝世, 電影真實與荒謬共存, 挑戰禁忌
- "熱帶魚", "總舖師" (陳玉勳) - 台幣升值, 經濟起飛, 一連串的綁架殺人案, 政府以電影輔導金嘗試挽救國片委麋不振
- 香港人拍的電影(成龍, 周潤發, 梅豔芳)
- "甜蜜蜜" (陳可辛, 張曼玉, 黎明) - 1997香港回歸中國
- "陽光燦爛的日子" (姜文) - 開放中國影片參賽
- "推手" (郎雄), "喜宴", "飲食男女", "臥虎藏龍" (李安, 章子怡) - 擁抱國際, 好萊塢資金介入, 兩岸三地合作拍電影
- "美麗時光" (張作驥) - 片中的主角無路可逃而跳海, 國片也到了低潮, 劇情片低迷... 921大地震, 政黨輪替, 陳水扁當選總統, SARS
- "雙瞳" (陳國富, 梁家輝) - 台灣加入WTO, 全面開放外片, 好萊塢投資人台, 視野開放
- "可可西里", "功夫" - 國片辛苦掙扎
- "跳舞年代", "南方澳海洋記事", "翻滾吧! 男孩", "奇蹟的夏天", "街舞狂潮", "金城小子", "看見台灣" - 紀錄片出頭, 導演拍自己身邊的故事, 關心認同
- "海角七號" (魏德聖), "不能沒有你" (戴立忍), "艋舺", "賽德克巴萊", "雞排英雄", "陣頭",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女朋友.男朋友", "藍色大門" - 電影平民化, 楊德昌去世, 失意的ㄧ群, 關心社會的寫實片, , 侯孝賢導演上街頭, 落髮抗議
- "爸媽不在家" - 在金馬獎第50屆頒獎典禮中, 1到49屆歷屆最佳男女主角都坐在台上, 宣布此新加坡電影清新小品得獎, 金馬獎要成為華人電影的奧斯卡, 意義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