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為什麼你沒看見大猩猩?" ("The Invisible Gorilla") by Christopher Chabris and Daniel Simons 楊玉齡 譯

有聽過"心理學搞笑諾貝爾獎"嗎? 我也沒聽過. 但是我還真看過2004年的得獎作品"大猩猩實驗"的影片 (我會在下面留言裡放上聯結.)! 

真的! 第一次看時, 我也沒看到那隻慢條斯理, 堂皇搖擺, 對著鏡頭大拍胸脯的大猩猩!!!

這本書是由當初主持這個搞笑實驗的兩位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聯手創作, 以真實發生的故事和實驗室裡驗證出來的結果, 提醒讀者6個普遍影響日常生活的心理錯覺:

1. 注意力錯覺 (illusion of attention or inattention blindness): 看到不等於看見, 對意料之外的東西缺乏注意力, 視而不見.
2. 記憶力錯覺 (illusion of memory): 記憶都是經過篩選重組的. 我們所認為的記憶和真正記得的的落差情況.
3. 自信心錯覺 (illusion of confidence): 無知比知識更讓人產生自信. 我們過於依賴自信做為能力的指標.
4. 知識錯覺 (illusion of knowledge): 誤把熟悉的感覺當成知識, 我們自以為知道的比實際來得多.
5. 因果錯覺 (illusion of cause): 誤將相關變成因果, 以巧合的模式解釋過去, 預測未來.
6. 潛能錯覺 (illusion of potential): 輕易相信有方法可以請輕易開發大腦潛能.

最大的問題在於我們對這些錯覺的無知造成了盲點, 讓我們過度固執於預設的觀念架構和自我認知與感覺, 因而受到它們的操弄而不自知.

這些心裡錯覺不是偶爾發生, 而是一直穩定存在. 了解這些錯覺, 可以幫助我們因應大腦運作的局限, 以及我們對它的察覺, 免去太過自信的誤判造成的影響. 小心你的直覺, 尤其是是有關自己的心智是如何運作的直覺. 富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說: "世間有三樣東西其堅(難)無比: 鋼鐵, 鑽石, 以及自知之明".

筆記分享:

注意力錯覺:
- 眼見不一定可信, 人只看見準備看見的東西; 但是我們會以為凡是重要以及不尋常的事物, 都會引起我們的注意.
- 人的注意力有限, 當我們使用的越多;越不可能注意到意外事物; 當腦袋所處理的費力工作越多, 每一件工作的表現都會越差. 
- 科技進步所帶給我們的機械設備往往速度高過於我們視覺神經迴路需要的反應前置期, 因此樣樣都需要極高的注意力.
- 開車講手機會大大降低我們的注意力及視覺感知力. 

記憶力錯覺:
- 鮮明的記憶不一定真實, 人只記得感覺似真的部分.
- 我們記憶的方式和記憶, 塑造重組了我們認為看見的東西, 還讓我們覺得對自己的記憶非常肯定.
- 記憶憑藉的不只是真正發生過的事件, 還包括我們根據聯想與知識做詮釋後所重建的的事件. 越是情緒化的記憶, 越可能因為強烈感情, 引發鮮明流暢的記憶, 不論它是否正確.
- 我們通常較容易記得我們已有準備記得的事情.
- 目擊證人不是那麼可靠, 因為我們的記憶非常容易出錯.
- 當我們的信念改變時, 我們的記憶也會跟著改變.

自信心錯覺:
- 我們都把展現於外的自信, 當作個人內在專業知識技能的真實投射. 但自信滿滿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罷了, 而且大部分的人都覺得自己被低估了.
- 能力會幫助我們驅除自信心錯覺, 雖說關鍵在取得有關你技能的決定性證據, 而你也必須優秀到足以了解自己的局限.
- 那些主導性最強的人, 通常都會當上領袖, 原因簡單得離譜: 他們總是第一個說話. 具有主導性的人, 通常表現得較有自信, 然後因為自信心錯覺的關係, 其他人也傾向於信任並跟隨那些說起話來最具信心的人.
- 團體就和個人一樣, 似乎完全不會察覺自己有高估集體能力的傾向... 集思不見得能廣益.
- 錯不在於自信, 而在迷戀自信. 等到自信超過知識能力太多時, 危險就來了.

知識錯覺:
- 我們對於常見的機器或工具, 因為經常使用或是太過熟悉, 往往讓我們以為自己極為了解他們的運作原理. 其實, 知道怎麼用跟知道為什麼能用是兩回事.
- 因為熟悉與日俱增, 而產生虛假的理解感. 我們懶得去探測自己的知識局限, 因為我們就是不承認有必要質疑自己的知識.
- 我們常把焦點放在我們擁有的, 或是很容易取得的片段資料上, 但卻忽略我們沒有的資料, 結果留下一個錯誤印象 - 認為所有該知道的, 我們全都知道了.
- 投資人在擁有較多資訊的同時, 也會相信自己擁有較佳的知識. 但是當資訊沒有被正確完整解讀時, 他們只會讓人產生知識的錯覺.
- 即便是科學專家, 還是有可能很離譜地高估了自己的知識.

因果錯覺:
- 相關不等於因果 (Correlation is not causation.)
- 當我們聽到一系列的.事件被陳述時, 我們會把其中的缺口補滿. 以創造出一個因果序列. 除了只因為順序的暗示, 就自動推理出原因, 我們還傾向於更容易記得這類需要我們推論的敘述.
- 當我們在隨機事物當中看到某些模式, 就會產生因果錯覺. 我們最可能看到的模式, 是那些我們自認了解其成因的模式. 由於原有的因果信念而導致我們能感知根本就不存的模式. 
- 當兩件事情同時發生時, 我們會推論其中一個事件必定是另一個事件所造成的. 我們傾向去推論因果, 而非巧合.
- 當因果關係看似合理時, 我們就會很自然地接受它, 不會去考慮有沒有其他的解釋.
- 個人軼事往往更容易被記得, 且具有可觀的說服力, 但是抽象的統計數字與平均值卻沒辦法. 我們容易被傳聞故事過度影響, 尤其當我們同情他人時, 我們會變得比較不挑剔那些經驗所傳達的訊息, 而且還會把那些訊息記得更牢.
- 想要揭露因果錯覺, 就必須有系統地測試我們的了解程度, 探討我們信念的邏輯根據, 以及承認因果推論可能源自不足以支持他們的證據. 然而這種層次的自我檢視, 我們很少能做到.

潛能錯覺:
- 我們全都渴望變得更聰明. 但訓練大腦沒有捷徑, 動動身體搞不好更有用. 其實只要每週以還算快的速度步行個30分鐘, 就足以讓你的執行功能更好, 頭腦更健康.

arrow
arrow

    溫妮維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