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 我在父親教導下, 謹記日本人是南京大屠殺的兇手. 但在母親家族裡看到日式教育影響下的謙和美感的生活細節... 日本文化對我來說一直是個謎. 我個人認為, 這本書讓我理解日本文化的來龍去脈, 提供了我一個鳥瞰高點, 方向標和地圖. 雖然不能以此來評斷日本的個人, 但可以用於理解日本國的整體性現象.
1944年,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正在與日本作戰, 美國人類學家Ruth Benedict受命對美國急需了解的敵國日本做研究. 她以人類文化學的觀點跟研究方法, 觀察傳統日本的社會現象與文化特質(1940年代), 以解構日本的原型, 對日本民族性和日本的道德結構發表見解.
由於當時是在戰時, 作者無法進行人類學研究必不可少的實地調查. 她不得不動用一切手段收集資料... 依據傳說, 小說, 電影, 新聞記事, 廣播節目, 議會演說, 軍事情報等資料內容, 和對美國國內的日裔移民及日軍戰俘的採訪來做探討.
本書於1946年出版, 也就是2次大戰前一年開寫, 戰後一年出版. 它被認為大大影響了二戰後美國對日佔領的政策. 迄今, 該書已問世70年以上, 仍是美國大學文化人類學的必讀作品, 更是日本研究的經典名著. 甚至, 本書在1948年完成日文翻譯在日本出版, 書名為"菊花與劍 - 美國人眼中的日本道德觀", 也引發了日本人的閱讀與討論. 在日本, 它被定位為日本文化論的代表作, 日本知識界對它歷時漫長的評論與研究, 至今不絕.
倒是與日本息息相關的中國以及曾被日本殖民的台灣, 一直要到1987年才有中譯本出現. 在中國, 本書被視為理解日本的啟蒙與權威讀物, 因為該書解釋了日本文化的本質, 也能因此了解比較出中日文化的真正差異.
書名"菊花與劍", 一般人初想以為: 菊花是日本皇家的家徽, 是優美的代表; 而劍是武士的配戴, 意味著勇氣與征伐, 兩者並列, 似乎暗喻構成日本文化矛盾的兩極... 其實菊花與劍並無關風雅與殺伐.
雖然從歐美的角度, 甚至從中國或台灣的角度來看, 日本民族的思想, 情感與行動, 在在充滿著不可理喻的矛盾. 他們會為櫻花落淚, 卻又將飲酒嫖妓視為家常; 他們非常有禮貌, 卻又暴力粗野蠻橫; 民眾愚腐冥頑不化, 卻又能迅速適應激進的創新; 這個民族積極的學習西方, 同時卻又狂熱地守舊...
然而在此書中, 作者讓我們了解是什麼樣的制約因素導致了這樣的思維意見, 情緒習慣和行為. 他們一ㄧ被編入到一個前後邏輯一貫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思維及行為模式中. 日本人日常生活的喜怒哀樂, 愛恨情愁, 及戰爭中的各種失常現象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釋說明.
作者也解釋日本家庭如何從孩童時期就經由不斷地訓練來傳承這些觀念. 小至日常生活中的細枝末節和家常事物的約定俗成, 大到宗教, 經濟, 政治, 歷史的發展, 都對塑造日本人的觀點和行動哲學息息相關.
本書採取了一種整體主義的視角, 討論一般化的日本人. 她以與歐美文化對立的觀點看日本的特異性, 我身為華人, 宛如是在讀著討論我們鄰居家中的事... 其實在過去的某個時期, 我們台灣社會也曾有過相似卻也有不同的現象.
從這本書中, 我明白了, 從外所看到的日本形象, 與我們所想的日本文化, 以及他們自己日本人所希望呈現的形象之間, 都存在著顯而易見的差異. 在此書快400頁的各個篇章中, 都有極精闢的說明. 以下是我自己整理的筆記:
1. 由森嚴的封建身分, 等級制度所涵育出的秩序人生必要觀, 每個階級都被分配到適當的權威, 也定義了諸多的權限, 但是都有序而安全. 日本人不但被要求, 且主動需要 "各得其所, 各安其份", 以尋求個人安全感和保障. 於是他們對表面禮儀的要求及自我克制的責任推崇至極. 勇氣和正義體現在對制度的遵守上, 而不是對它的修改或反對上. 日本天皇從未改朝換代, 社會也沒鬧過革命. 而家庭及幼兒教育正是用來學習這種無微不至遵循禮節的地方和方式.
2. 由感念恩賜及虧欠感中演繹出來的忠與孝(和中國人講的略有不同喔!), 意味著個人必須承擔的無盡義務與責任, 天皇和父母對國民及子女擁有絕對權威的地位. "恩"不會因時間推移而減輕, 反而會像累積了利息而加重.
3. 日本人是優良的道德債務人, 對親戚, 朋友, 同事, 上司, 下屬, 師長或陌生人那裡得到的幫助和好處, 會看做是一筆債務一定要還. 有時候他們寧願不要被捲入到被幫忙所帶來的複雜債務關係中, 這一事實反而讓日本人更吝於施與援手. 許多日語中表達"謝謝"的說法, 可以翻譯成"你的大方讓我羞慚", "這個恩寵讓我丟了面子", "你讓我受辱了"... 所以在日本慈善, 行惠, 慷慨是帶了附加條件的.
4. 在日本, 施恩不是德行, 還債報恩則是美德. 對有恩不報的輿論制裁絕不亞於對欠債不還的制裁. 另一方面, 如果被侮辱譏笑, 那麼雪恥復仇也是絕對必要. 因為人言可畏, 為了面子, 為了名譽. 必須回報就是規則, 不論是受人恩惠或是遭人侮辱. 日本人對兩者的感受都同樣強烈, 給予相應的回報就是美德, 與行為的對錯完全無關. 如果不能回報, 則可能以極端的方法來平衡 - 自盡. 因此日本人非常看重自己展現給別人 (家人, 朋友, 社群, 世界) 的一面. 榮譽意味著鬥爭到死!
5. 日本人主張自尊自重, 自尊就是要能堅忍自制 (女人生孩子不哭喊; 男人超越飢傷病死. 洪水地震颱風來襲, 大家絕不能驚慌失措...). 自重就是精確地判斷各種情況下所有的影響因素, 不做任何可能招來批評或減少成功機會的事, 這也包括察言觀色, 謹言慎行, 不妄下結論, 精打細算. 自尊自重並不是在善惡之間做決定, 而是在別人期望之中做選擇.
6. 因爲迫切需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肯定, 日本人對工作有著極端的認同感, 任何對自己能力或績效所做的批評, 都自動變成對個人本身的批評. 因此, 他們不願認錯, 因為承認錯誤就得辭職; 也不能當面如實地指出一個人犯了專業上的錯誤, 這是一般禮節.
7. 日本人對競爭異常敏感, 視失敗為對自己的侮辱和侵犯. 因此為消除兩方因競爭而無法避免的直接對抗或衝突, 日本有無所不在的中介制度, 使用中間人以各種不同的應對禮節, 避免造成任何對人羞辱的情況.
8. 日本人痛恨心不"誠"的觀念, 將嘲笑看作是最大的罪行, 因為只有故意不誠的人才會嘲笑別人. ("殺人犯是殺死他人肉體的人; 嘲笑者則是殺死他人靈魂和心的人. 靈魂和心遠比肉體重要, 所以嘲笑是最惡劣的罪行.") 但是在孩提時代, 日本家長們卻最擅長用嘲笑來做為幼兒教育的手段. 家人告知孩子們, 說他們是自己家族在社會上的代表, 如果引來不當的批評, 全家都會翻臉, 絕不要指望家人會支持, 同齡夥伴也會疏遠. 這樣的機制與親密感和安全感的威脅結合在一起, 以致於成年後接受嘲笑時, 引發了最深刻的強烈情緒.
9. 日本人對失敗, 詆毁或被排斥在外的在乎, 使他們很容易陷入自我譴責, 產生日本人特有的哀傷厭世情緒, 這是過於敏感脆弱所表現出來的病態現象.
10. 日本人從不把肉體的快感享受當作嚴肅的人生態度. 他們像培養藝術那樣培養肉體的快感, 充分享受之後, 則可以輕易地為責任犧牲這種享受. 就像洗熱水澡是一種備受歡迎的享受, 而為了強身健魄, 他們可以採用最極端的冰水沖洗法. (他們也會用絕食, 不睡來展示自己的忍耐和自制.) 屬於傳宗接代的娶妻義務和無關緊要的消遣性愛, 完全沒有交集, 可以光明正大地公開. 同性戀, 手淫, 醉酒都不是犯罪. 只是如果自己的意願和道義責任發生矛盾時, 不能犧牲個人享樂或幸福的, 就是會被人恥笑的弱者.
11. 在日本傳統思維中, 行為沒有善惡, 死後沒有天堂地獄, 只有在世的此刻此地, 有不同年紀, 不同場合, 不同特定層級的不同行為標準, (不是前後一致的個性; 不是因為它們是惡行, 而是因為它們現在不合時宜.) 所有的規則都要考慮, 要分輕重. 任何人的失敗是因為他在享樂和道義之間, 沒有平衡; 或者是在回報恩仇之間, 沒有完成.
12. 相對於西方基督教的"罪感文化"; 日本是"恥感文化". 罪感文化是靠內心對自身有罪的確認來維持良好行為; 恥感文化則是靠外界元素, 一個人感到恥辱是因為被公開嘲笑, 或是因為他幻想自己會被嘲笑. 在一個以恥為主要制約力的文化裡, 只要他們的"壞"事沒被公諸於世, 他們就沒有什麼可擔憂的. 懺悔對他們來說是自找麻煩, 因此恥感文化沒有懺悔的習慣, 哪怕只是對神懺悔. 而他們所謂的"壞"事, 並不以好壞善惡來說, 而以是否平衡各種義務的輕重, 以及是否會被別人嘲笑來評量的. 所以只要每個人都遵守同樣的遊戲法則, 並且互相支持, 日本人就可以不必害怕他們所做的"罪"行了. - 啊!!! 我終於知道日本人不肯承認南京大屠殺暴行的原因了!!!
13. 日本人宣傳精神就是一切, 精神至上, 永恆不滅. 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勝利, 接受生死考驗就是光榮的. 他們相信以特定的訓練方式可以強化人的精神力量. 最高境界的精神狀態就是"無我", "專注", 達到心無雜念的冥想禪境. 入定是一種訓練, 而不是極樂. 日本的禪修不求轉世不求涅槃, 得道頓悟就是涅槃, 就在此時此刻. 日本的茶道, 能劇, 武士道都有這樣的體驗. 也可以說, 日本人在冥想中, 徹底地忘我, 不再關注檢查自己的行動, 不再觀察擔心別人的眼光和批判... 他們去掉了心裏的枷鎖, 消除了謹慎, 緊張和抑鬱, 終能獲得難得的自由...
菊花養在盆中, 每年日本各地的花展中, 完美花瓣都經過培育人的精心擺放, 花中經常插有細不可見的鐵絲架來固定住每一片花瓣的位置... 新鑄的刀劍, 都有著閃亮光澤, 但是要不斷地加以擦拭, 否則刀劍會漸漸失去光澤或生出鐵銹來... 像菊花, 日本人的道德是矯情造作的, 是在各種領域中找到自己的恰當地位; 像劍一樣, 日本人的自尊自重, 不斷精進, 也是為了不丟臉不被嘲笑的名譽罷了!
讀完此書, 茅塞頓開, 當然我才開始了解, 談不上喜歡或原諒...